语音助手正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时至今日,从智能手机到智能音箱,从智能电视到互联网汽车,语音助手功能应用日益丰富,使用场景不断延伸,不仅在形式上解放了双手,而且在本质上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场域。
但从“倾听”到“窃听”,智能语音助手的美好愿景也在受到质疑。据国外媒体报道,谷歌公司雇佣了外部承包商,让大批工作人员对用户的谷歌助手录音进行审听和记录,目的是改进谷歌助手的回答服务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,大量用户录音被泄露。
七月份,谷歌承认,分析谷歌助手用户录音的合作伙伴泄露了数据。据外媒早些时候报道,超过1000个消费者私人对话录音被发送到比利时一家新闻机构,其中一些信息透露了一些敏感信息,比如医疗状况和消费者具体地址。
谷歌此举遭致公众的强烈反对。据报道,谷歌目前正在自愿暂停这种做法,并评估其该如何以更合适的方式进行音频分析。而谷歌暂停转录音频的举措将至少持续三个月。欧洲数据保护机构仍在调查此事,尚未下令采取何种行动。
而近日,苹果公司的Siri也爆出了类似新闻。媒体称,苹果的Siri会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,导致许多用户个人隐私对话被录音或者输入苹果系统,由苹果公司的外包商进行人工分析。
对于媒体的报道和外界的质疑,苹果在全球范围内暂停了品质控制(quality control)项目。苹果公司表示,将对Siri的评分过程进行评估,以确定Siri是否正确地听到了查询,还是被错误地调用。
主流语音助手接连曝出隐私泄露和监听问题,消费者的观感也逐渐从惊喜转向担忧。从不离身的手机,很有可能变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“随身听”;始终在线的音箱,如同放在房间里的一台开关在别人手中的录音机,这种生活令人“细思恐极”。可以说,便捷与隐私的界线,正在成为智能语音助手产品的生命线。
在一定意义上来说,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与产品往往密不可分。尤其是在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上,大量的用户数据是科技产品得以优化的基础,这也是谷歌和苹果公司为自己收集用户数据行为辩护的理由。
但是,产品研发的逻辑应该让位于隐私保护的优先级,个人许可的告知责任必须贯穿于科技进步全程,这是一个“价值排序”的根本问题。倘若以产品之名对个人信息滥采滥用,以科技进步的名义想当然侵犯隐私权利,那么即使产品再便利、功能再酷炫,最终也必被消费者淘汰。
在今天,大数据被称为“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”。现实生活中,从各种APP过度索取隐私权限,到统计分析浏览记录、点击频次的各种算法,数据开发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可能是贯穿整个信息时代的命题。在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的情况下,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无法想象。但是,信息疆域覆盖越广,数据使用越频繁,需要构筑的数字长城就要更加坚固。
由此而言,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纯指望自律,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。这不仅是追逐商业利润的道德伦理,也是各方理应恪守的法律规范。只有在个人生活、商业文明、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到可能的平衡,才能让信息交换的过程可控,让日新月异的科技造福生活,而不是平添忧虑和恐惧。